約拿芬在講述耶穌受試探的聖經故事。高低抑揚的聲線,配合身體語言和適當的停頓,令差不多40位孩子全神貫注地聽他說話。當他把聲音壓低,模仿撒但的怒吼時,有幾個孩子甚至嚇了一跳。講完故事後,他便鼓勵孩子在受試探時,引用聖經的金句。
很多屬於這個舊城區喜樂團的孩子對於魔鬼的作為並不陌生,所以他們能夠充滿憤恨而具體地向約拿芬提出一些問題,問撒但為何會做某些事。上完這堂課,有兩點令我不安。孩子已知道做「甚麼」,卻不知道「怎樣」做。我們的孩子對聖經的認識不深,這堂課並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「工具」。而第二個問題是…我一時間也想不到。
回家後我突然有所頓悟。故事是講得十分精彩,也教導了孩子怎樣應用聖經在生活中,但沒有觸及這事件被記錄在聖經裏的真正原因。故事的精要是證明耶穌有勝過撒但的能力,祂是神,從那時起直至祂被釘在十字架和從死裏復活為止,都揭示祂打敗撒但的過程。
這段記述不只提及如何應付屬靈的爭戰,更說明為何我們有對付撒但的力量,這是因為我們知道救主的能力超越邪惡的勢力,神最終得勝!
<三部曲>
備課常被形容為三部曲:- 觀察 (發生甚麼事)
- 理解及分析 (經文的聖經主旨)
- 運用 (在生活上怎樣應用)
以下的圖表列出幾個經常用來教導孩子的故事和普遍帶出的訊息,以及我認為聖經裏?重的真理。
第二欄所列出的重點可以在故事裏找到,但這些是它們在聖經裏出現的主要原因嗎?聖經不是《伊索寓言》或《美德大全》,不是教我們做好人,乃是叫我們認識神,從而順服祂。若果沒有第三欄,你的孩子對於第二欄所提到的道德倫理將不甚熱衷。教導他們學習一種德行卻沒有指出我們乃是適當地回應神的愛,結果可能是規條式的服從,產生罪咎感或冷感。在基督徒的圈子裏,我們已經見得太多了。
以教導孩子「勇敢」為例。如果不是建基在神的信實上,「勇氣」與信靠神看顧我們是沾不上任何邊兒的。沙得拉、米煞和亞伯尼歌的故事是講述面對迫逼時,他們如何表現勇氣,而不是「男兒當自強的氣慨」。表面上,遇迫逼時表現勇氣,像跟孩子毫不相干,但是孩子今天在公立學校公開「談論耶穌」,真的沒有從神而來的勇氣不行!一位八歲的男孩子在上課前讀經,看到大衛上戰場的故事。我在黑板上寫字時,聽到他邊讀邊讚嘆:「真厲害!」「正!」「嘩!」男孩子特別喜歡與勇氣有關的英雄故事。他們常常想像自己為士兵,武士或消防員。關鍵就是在於這「勇氣」的取向,這是一個用以達到目標的手段,而不是目標本身。恐佈份子和匪徒都很勇敢,但他們的勇敢是自私的,並且目標錯誤。我們活出基督的品格,正確的原動力是因為我們愛神和順服祂。
讓我們再次看看這個圖表,以另一個角度重組。
問得其所
因為聖經教導我們關於神的事,所以最重要是對祂有更深的認識,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看清自己。所以備課時,兩條最基本的問題應該是:
這段經文展現的神是怎樣的? 描寫了祂的那些特質??述了祂的甚麼行動?有提及祂的創造、祂的救恩、祂溫柔地對待軟弱的人嗎?還是憤怒地與褻瀆神的人對質?
這段經文展現的人性是怎樣的? 聖經人物展現了人怎樣回應神及其後果,如此我們便知道怎樣把經文應用在生活中。究竟故事的主角是信徒還是未信的人?如果他是未信的,神怎樣讓他知道祂是誰。例如:神在十災中,如何教訓法老王?如果他是信徒,他的回應是好是壞﹖又例如:大衛王的一生,因果關係十分明顯。有時他出於智慧而行,有時行在罪中。他悔改,神赦免了他,但仍要承受罪所帶來的後果。
你回答了這兩條問題後,便可以深入地尋找其他細節。 (請看「備課題目」)回答了所有問題後,便可逐步構思一個明確兼精彩?倫的故事。今天的孩子十分渴望聽到講得生動活潑的故事。還有甚麼比神的故事更峰迴路轉、引人入勝呢!你儘管講吧,但別忘記神的旨意!
<備課題目>
經文摘自:
課文名稱:
- 這故事/經文?重神的甚麼?(祂的特質/行動)
- 這故事/經文表現了人的甚麼質素?
- 那個/些人回應神的行動是對還是錯?
- 我們從這事件中學習甚麼?
- 這經文傳達給已信/未信的孩子的信息是甚麼?
- 事件前後發生了甚麼事?
- 當中有甚麼主要的情節?
- 有沒有其他經文提及此事件/人物?
- 此課堂帶出的真理是甚麼?
- 這故事怎樣帶出福音的訊息?
- 孩子可以怎樣活出此課堂的訊息?
- 在小組活動中,可以怎樣應用此課堂所學的?
- 有甚麼字/概念需要詳細解釋?
- 有甚麼背景或歷史資料需要詳加解釋?
- 我可以使用甚麼視覺教材或工具來幫助我教授這課堂?
文:Cheryl Dunlop 譯:陸劉玉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