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4月6日

社會學的角度看新一代

今日的孩童──第二十七期
世紀的兒童

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新一代:衝擊青少年十大趨勢
節錄自「探索21世紀的新一代」講座

講員:林植森先生
筆錄:李誠歡先生

一 、家庭解體

一個趨勢是「家庭解體」, 大家看到這一點,已經明白到說甚麼了。 今天,我會特別注意單親家庭的困惑問題。若你是一位教師,你會發現一班四十位同學裏,最少有三至四位學生生活在「單親」家庭裏。 我不知道怎樣定義「單親」, 而亦都有些叫「假單視」,甚麼叫「假單親」呢?即是父親經常要返中國大陸工作,這假單親的情況愈來愈嚴重。

另外, 在家庭解體裏面出現的情況,就是雙親不能夠盡好自己的職責。 現今,愈來愈多的父母要出外工作,雖然在這個趨勢裏面,開始有些母親知道兒女的重要, 願意放下工作做全職母親,畢竟這仍是少數目。

剛才我曾提到假單親的其中一個情況, 就是父親常在外面工作,忽略自己的兒女。但,即使父親在家襄又怎樣呢?據一項調查顯示,有些父親只不過每天花六分鐘時間與兒女傾談?當中的內容可能是資罵、兒女向父親取零用錢...等等的一般對話。所以你又會發覺一些「包二奶」的問題,還有虐妻、虐兒的情況繼續發生,甚至有虐夫的事情。

二 、建制失信

我知道時下年青的新一代,對於政治渲一方面是很冷感的。 我經常都會到學校裏演講, 不過,就很少會講及有關於政治方面的題目,因為很少學校會辦一些這類的講座給學生。 校方平時辦週會已感頭痛,加上又耍管理學生的秩序。 根木他們對週會的題目已聽不入耳,若果講政治就更加悶。

我也曾經有機會到學校裏講政治,他們是一等學校的高年級學生,我以為他們已經很有聆聽的動機去聽我來講東西, 可惜,大部分均沒有興趣。 縱然我用了許多的例子和故事,也無法吸引他們。建制出現了問題, 市民對政府失去倍心,加上年青人的反叛,道樣下去,繼續會帶來甚麼影響呢?其實我們可以想橡得到。

三 、價值崩潰

我們知道年青的一代, 繼續會去想一個意念,就是「我們怎樣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面,賺取最多的金錢。 」所以你見到一些購物商場,設計成細小面積的商舖,以便租給年青人,滿是他們做老闆的意欲。

在許多的調查襄,都是顯示一樣東西。 當你去選十大職業的時候,很多人都會選最能夠賺得最多金錢的職業。 若你問現今的年青人,你的志願是甚麼,他絕對不會告訴你。 我們從前的志願是甚麼呢?男的會選警察,女的會選擇護士為職業。 不過,亦有些年青人會願意告訴你,我的志願將來要當明星、歌星,但是可能更多人想做地產界首富。 他們要即時的成功,內裏充滿短視的心態。 大人會炒股票、炒郵票……小朋友會炒閃卡.時下流行的玩意品……他們的價直觀是甚麼呢?

四、教育失控

最近爭拗的教育上的問題是其麼?母語教學。 跟若之後這幾大是甚麼呢:就是小六、小五的學能測驗試應不應該取締,若取締了之後, 跟著找甚麼去取代它。 這麼多年來,教育的問題兜兜轉轉,反反覆覆,其實我們做老師的很痛苦,我以前普是老師,其是很慘。 你不要以為教授「精英班」的小朋友很有潛質, 可以好好栽培他們,但你知不知道這些小朋友所承受的壓力是何等大。我最不喜歡去一等及二等的學校演講,在道些學校演講的時候, 雖然我講得很精彩,題目都應該很吸引他們,但我發覺到他們眼裏, 給我有一個的指示:「你為何和我們說這些東西?為甚麼要和我們講潮流文化?為甚麼要講這些東西呢: 我們來到這一問學校是要讀書, 甚至是要拿幾多科的甲級成績為我的目標、目的,你不要講遺些東西, 你不如快快下台吧!」我最喜歡去一些三等、四等、五等的學校裏面,沒有甚麼壓力。 他們都很留心聽,比一、二等的學校學生更渴望聆聽,所以不要以為名校那些的教育就很成功。 杏港的教育就是這樣繼續下去, 繼續會有許多的孚砌,我們不知前路如何,做老師的有很大的困惑,做學生的有很大的痛苦。

五、身分危機

你們知不知道有些小學已經唱國歌了, 有幾個小朋友,一直在我前面唱著, 那些普通話唱很準確,我問他們知不知道正在唱甚麼,他們說:「不知道」。 我亦和一些有教學生唱國歌的校長傾談,他們的學生很菩歡唱,不過沒有懈釋裏面的歌詞給他們。 我們想透過國歌、五星旗、回歸的活動、展覽及問答比賽之類, 讓他們認識中國,我不知我們想達到一些其麼的目的, 但是這一班新的一代,他們仍然是面對看這一個身分的危機, 縱使他們唱國歌唱得很流暢,很投入,普通話說得很奸,對中國的知識很瞭解。 但另一方面,他的父母會帶他移民到海外,希望他有個美好的前途, 但是數年後,又帶他返回香港裏,想讀回普通的學校,又適應不來,因為不懂中文、就為他們找一些國際學校。 這一班的年青人:就是在這樣的情況底下, 仍然是無休止的,有道種身分的危機。

六 、社會變遷

其賈今大整個題目, 就叫做「社會的變遷」,所以我取消了這個講法,改為「心靈貧乏」。 我們很明白現在一班的年青人,物質很豐富。但是,心靈卻很空虛和貧乏。所以見到現在《心靈雞暢》、EQ 的書籍很暢銷。 當我將《心靈雞湯》裏面美麗的故宇,和一班年青人去講的時候, 他們很靜心去聽,所以你嘗試這樣,和他們講這些故事是很有意義的。 昨大,我剛做完一個電視熱線的輔導節目。談到一個迷信問題(農曆七月十四日鬼節), 我們的話題就從這裏開始、接聽一些小朋友、少年人的電話, 我問她:「你們學校裏面有沒有流行這些迷信呢:」「有。」「那麼你自己有沒有呢?」她說:「有。 」「那麼你信甚麼:」「我信星座。 」「是否很相信它呢?」「是呀,很相信啊!」「為甚麼相信呢?」「因為我覺得我人生沒有甚麼方向。 」一位中一的女孩子親口說的,代表了很多年青人的心聲:「我無方向,我心靈很空虛。 」跟看我繼續和她傾談,我差點和她說耶穌了。 不過大家知道,在傳媒裏一講耶穌,可能第二次就不找你了,唯有適可及適當地表達這些了。 心靈的貧乏,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。

七 、傳媒撞擊

你知不知道現在一班的年青人, 他們最喜歡的消閒活動是甚麼?據調查顯示, 幾年前,甚至最近的,都是這個結果,我們訪問一班的年青人, 你們消閒的活動是甚麼:最多參與是甚麼?我們給他們很多的選擇:打球、玩電子遊戲機、看電視、唱卡啦 OK、逛街……結果最多仍然是看電視。 電子傳媒仍然是伴著他們進膳,繼續影響著他們。他們別無選擇,因為父母要收看。 否則,就沒有話題與人交談。若這樣下去,博媒的壟斷, 傳媒的包圍,裏面的價值觀,一直滲透著我們,影響著我們道班年肯人。

八 、資訊年代

其實應該和傳媒有關聯。我們常常說現在是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,有很多的信息, 雖然有壟斷的情況出現,但是,若我們仍然想要去看或聽、得到多方面的信息的時候,只要我們肯去尋找就可以得到。 最簡單的是現在的電腦互聯網絡,一按鍵甚麼也知道了。 現今差不多許多的家庭裏都已經有電腦了, 遲些可能愈來愈多人上網,就算我們不上網,我們有很多的光碟,裏面可以儲存很多有參考價值的資訊或娛樂性的東西。 我們很容易會得到了,那麼,我們應該怎樣去分辨這些資訊呢?面對這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的時候, 我們怎麼樣去接收不同類型的信息:這一樣東四,對我們一班的年青人來說,是很重要的。

九 、環境污染

最近很多病毒、疾病出現了, 例如霍亂、牛的問題、德國淋疹、大腸桿菌等, 你們發覺這些全部和環境有關係及環境的污染,但其實環境不單止和身體的健康有關係, 和心靈的健康都有關係,大家都很明白這一樣東西。 當你去面對環境污染的時候,我們經常都會做一樣東西:我們盡量減少用膠袋, 我們盡量不要拋垃圾,要做好公民的責任之類,只停留在這層面裏面。 但是,很多時候我們有沒有嘗試,在生活形態方式裏做一些的調整呢?但問題是現今的年青一代, 繼續都是吃快餐、麥當奴、大家樂他們最喜歡去的地方, 但這些百接對他們身體的影響,而裏面的環境對他們又有其麼的影響呢?

許多的父母很喜歡在麥當奴為兒女舉行生日會,但如果我們能夠從生日會裏,在這一種的處境做到一些東西的時候,可能會更有意義。 我就試以此為例子:上一年, 我兒子十二歲生日,每一次我們都會在家裏舉行,我的家有八百多呎,可以容納八至十位小朋友來到。 這年很特別, 在我們切生目蛋糕、感謝禱告之前,我對著我的十二歲的兒了和他那班差不多同齡的同學, 講了一些說話,我對兒子說:「樂樂,各位小朋友, 各位同學,今天是樂樂十二歲的生日,十二歲表示甚麼呢?在我眼中,已經進入少年期,很有意思,你們有些是否已經進入了呢?有些差不多了:從今以後, 我會給樂樂更多的獨立,我知道他已經是個少年人, 我會更加尊重他,好不好呢?」那些同學聽到這番我對我兒子的期望的說話,他們也明白了。 這些說話,你說能否在麥當奴做到呢?可以,不過在那些氣氛你會不會說到那些說話呢?那時的小朋友會說我要甚麼飽,另一處又有人倒瀉東西。 「環境」怎樣製造一個環境讓我們年青的一代, 能夠有一個健康的成長?所以不一定要鯛屋搬大屋,大屋再搬大屋, 這樣的方式,不一定要是否拋垃圾這一方面:而是怎樣在心靈裏面去培育?

十、文化文盲

我想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香港是一個文化的沙漠、是不是呢?很多年前:有些人說香港是個文化的沙漠, 我絕對不承認這一點,香港有藝術中心, 很多各地的文化藝術的表演,你想看和想聽,是不難的;雖然香港文化的刊物不是很多, 而且做的也很快停刊,但若果你耍選擇的時候,是有的。 但問題是香港的文化,各方面的文化一出現的時候,香港人帶看一個甚麼心態去看這些東西呢? 假如、我們想看在暑假的時候, 帶同我們小朋友、年青的一班人、新的一代去看這些暑期的節目表演, 甚麼藝術綜藝嘉年華之類,他帶看一個甚麼心態去看這些藝術的表演呢?而我們一班成人、青少年兒童工作者, 從這些藝術表演的裏面,可以和他討論或帶出到一個甚麼的程度呢?就好像剛才我說開生日會,可以做到一些甚麼工作呢?還是, 我只不過透過這些工作令到我輕省些, 好像我們辦生日會,我們不用忙亂一頓,我給他看這些文化藝術的節目,只不過是「霸佔」著他的空閒的時間; 還是我們透過這些文化的藝術, 去栽培他裏面心靈的成長,而另外更加重要的,透過這些文化藝術,讓他能夠學習、去擴闊他的視野、眼界,以及辨別的能力。

最近電影、報章、雜誌、甚至是話劇都大力這染同性戀的問題, 我們面對著這一些文化的衝擊的時候,似乎我們很多時候都在文盲的狀態裏面,不懂得去分辨,我們大人是道樣,小朋友可能更加是這樣。 我己雜誌裏面有一個信箱, 專門解決青少年的一些問題,最近這一年裏,經常收到很多對同性戀疑惑的倍件,尤其是名女校。 你間一些名女校,她們敢不敢講一個專題叫同性戀,沒有那些敢講; 但當有位老師肯在週會裏面講一次造樣的題目時,可能她遭受其他老師的質詢及反對。 那麼, 我們就避諱不談嗎?……

(編者按:講員的觀點及立場,並不代表本團。)